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53年作 溪山听瀑 镜心
作者 傅抱石 尺寸 99×58cm 创作年代 1953年作
估价 4,800,000-5,800,000 成交价 RMB 5,520,000
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
题识:一九五三年白下写,抱石。
印文:抱石之印、往往醉后、抱石私印
说明:此幅作品原为江苏省国画院藏品。
中国山水画对空间的认识,不局限于客观空间,同时还存在“胸中丘壑”的主观空间的问题。中国画的远近关系非常强调感觉、强调虚实以取得空间效果。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,画面上常运用把远景拉近或者把近景推远等各种表现空间的手法,加强景深的变化,强化虚实对比变化,达到空间的塑造。宗白华先生在《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》一文中有一段精确的阐述:“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,我们的(中国的)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,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,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通道,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、追寻无着的深空,而是‘俯仰自得’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无往不复,天地际也’。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!”中国画家应该确立这样独特的空间意识。
我创作山水画,每当提笔落墨时,心中便无时不在考虑空间关系。画树必出四枝,画石必分三面,丛树、叠石必分前后,以显前后空间关系。画山必显山势、阴阳向背以求山峦的磅礴厚重。后山托前山,近山衬远山,以求山峦之间的空间关系。用墨必分浓淡,以显前后层次。一幅画的空间关系,在立意时已全局在握,胸有成竹,点画之间,自成天地。
——傅抱石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