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钱币

西夏大安通宝

径24.6mm,厚1.4mm,重3.42g        西安惠宗大安年间(公元1075—1085年)铸。1981年内蒙林西县出土二十万枚古钱,其中有一枚西夏大安通宝,铜色赤褐,“大安”二字楷书,“通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崇祯通宝纪重钱背十二两

径50.3mm(和华谱拓图同),厚4.2mm,重55.4g        明思宗崇祯元年(公元1628年)始铸,黄铜质,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五、折十四种面值,背文复杂,类别繁多。其中最珍者即纪重钱背十.二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辽.寿昌二年创见版

 径41mm,厚2.3mm,重15.4g        寿昌二年纪年钱,无论泉谱抑或网展品,“二”字左上角皆为一横(见图二)。孙仲汇巜简明钱币词典》:“穿下字为贰,惟贝字略像耳字,上二字连笔似一。” 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宝泉局咸丰重宝伍文

径26.4mm,厚2.1mm,重7.2g        宝泉局所铸咸丰大钱中,咸丰重宝伍文是一个极特殊的品种:日“重宝”,其实是小平钱的形制(径26.4mm),还没有宝泉局小平大样大;钱文隶书,书法在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宝巩局咸丰通宝当二

    径26mm,厚27mm,重7.6g        此钱巜咸丰泉汇》录二品,版式不同,咸丰珍泉。2010年嘉德曾上拍一品,估价35—40万元。马定祥在《咸丰泉汇》中称世仅二枚,华谱袭其说,这都是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桼垣一釿末期减重品

 径35.5mm,重5.48g        桼垣一釿旧误释“长垣一釿”。战国晚期魏地桼垣所铸环钱。“桼垣”今释漆县。桼垣一釿形制为圆孔、无廓、背平,径35—38mm,重12—15.5克,后期减重至9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绍圣元宝大型镇库钱

    作者:泉眼无声 径70.4mm,厚6mm,重148.9g        为了鎮灾驱邪、祈求吉祥富贵,永镇财富,朝庭在铸币时,多在库房中设神堂,以供奉财神、仓主、土地、火神等神位。神堂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康熙通宝罗汉刻花钱赏析

图中这枚“康熙通宝”罗汉刻花钱,径2.75厘米,缘阔0.14厘米,重5.5克;铜质包浆,色泽呈金黄色,精整少锈,偶有褐黑包浆。钱文、内廓和外缘铮亮、明润,文图清晰,铸工精美。其面文“康熙通宝”四字,刚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南宋时期乾道元宝鉴赏

  此钱为宋孝宗赵乾道年间(公元1165-1173年)铸。面文为真、篆二体,钱文四字旋读,楷书钱为孝宗御书,铜钱仅见折二对钱。光背及有星月纹者较多,背“正”者少见。乾道钱的特点是多有纪监背文...
阅读全文
玉石

汉代四龙捧璧出廓和田白玉璜

  作者:京川游侠 进入汉代(公元前202年—公元220年),崇玉之风兴盛,玉器制作工艺水平进一步发展成熟,伴随着和田玉石东进,汉代玉器制作无论工艺、品质、还是器形更加精进,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...
阅读全文
瓷器

成化斗彩龙凤鹤纹束腰四方大瓶

作者:京川游侠 明成化年间,窑火旺盛,制瓷量大,七级瓷品,纹饰器形彩种繁多。曾几何时,有人仅根据自己所见,便断言成窑无大器,此说长期以来影响到人们对成化瓷大型器真赝的认识和判断。 然而,根据后世的发现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下专背十二铢三孔布

  三孔布,战国(公元前475年—公元前221年)晚期赵国所铸青铜货币,因布身有三孔而得名,分“十二铢”和“一两”大小两式,钱文多种。其乃久负盛名之中华古泉。长期以来备受泉界藏家推崇,也曾授...
阅读全文
瓷器

南宋吉州窑盏托

作者:京川游侠 吉州窑,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,作为江南地区(江西吉安)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,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。该窑系始于晚唐,兴于五代、北宋,极盛于南宋,而衰于元末,距今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得壹元宝背上月

作者:京川游侠 唐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十一月,安禄山、史思明起兵反唐。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,史思明在范阳称“大燕皇帝”,上元元年(公元760年)六月,开始铸“得壹”钱。得壹元宝便是这动荡的时...
阅读全文
瓷器

清康熙《翠毛蓝山水纹盖碗三才杯》

作者:京川游侠 翠毛蓝,乃专指清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其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呈色现象。翠毛蓝青花色泽艳丽而洁静,宛如翠鸟之羽,山水画法犹如水墨画般的效果而得名。康熙青花翠毛蓝色是在明代天启、崇祯青花的基础...
阅读全文
古钱币

家国永安左旋读四决当十型

作者:京川游侠  家国永安,是喻意和诉求十分鲜明的一组祈福类词语。而作为钱币用语,则首先在辽代政宣钱中出现,并成为辽代典型的官铸非行用钱之一。就已经发现的品种来看,其在钱币上或单独出现,或与其它词组、...
阅读全文
玉石

极罕见的红山文化之《玉蝉龙》珍赏

作者:京川游侠 红山文化,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,起始于五至六千年前,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。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,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,南至河北北部,东达辽宁西部,辽河流域的...
阅读全文